至于调到中央担任位高权轻的吉祥物,除了仍旧固守皖县的东吴大都督吕蒙外,另一人选就是在太湖作战的东吴水师都督陆逊,前者可代表淮泗集团在大汉的利益,后者可代表江东集团在大汉的利益,不过前提是他们二人能投降。
“爱卿所言甚是,寡人稍后传令荆州都,让他攻破建邺后依此策来遴选官员,不过吴王孙权以及他的家眷、亲族该如何安排,不知道太傅和大将军有何良策?。”
魏延的话在理,但很明显不是刘禅想要的。
“恕臣等愚昧,不知陛下有何高见?。”
好嘛,现在魏延和诸葛亮才反应过来,原来刘禅突然提到灭吴后续事宜并不是想征求他们二人的意见,而是他心中早有腹稿,只是想找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而已。
既然如此他们自然不会喧宾夺主,同时也很好奇当了这么久吉祥物的刘禅,今天到底憋了什么大招。
“孙权身为汉臣,却不思报国反而助纣为虐,多次同曹贼起兵攻伐我荆州,按罪理应株连九族以儆效尤。
但是,在大汉最危亡之时也正是他们站出来和先帝一起结成联盟抵挡曹贼,为我大汉保留了一丝崛起的希望,而后孙权更是倾尽江东之力数次同曹贼鏖战于合肥,濡须口等地,为我国取得汉中,陇西会战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这些都是我们不能忽略的。
而且孙权和曹贼不同,虽然他们同样狼子野心,同样有篡汉自立之心,但和曹贼付之行动相比,孙权到目前为止既没有承认魏国的合法性,也没有过逾越之举,相反他仍旧以我大汉皇帝刘协亲自册封的吴王自称。因此寡人觉得孙权算不上篡逆之辈。
既然如此,我等自然不能仅以结果来定论孙权的功过,这样做有损我国仁德之名呐。
寡人认为可免去孙氏一族的死罪,以此来劝说孙权让他早日放弃抵挡投降,也好尽快结束长江以南所有战事,届时我们才好集中注意力北伐中原。”
刘禅斟酌片刻后说道,他在荆州那段时间就一直在思考如何处理孙权一干人等,他曾不止一次的想过直接诛灭九族了事,但最后还是被自己否决了,因为他想起不远万里从江东赶到成都只为见刘备最后一面,最后毅然决然选择殉情的孙小妹。
也正是她当初的选择,让刘禅认为江东尽管多首鼠两端之辈,但还是有很多忠贞之人的。
可惜,但凡孙权能具备孙小妹半分的忠贞与决心,东吴也不至于沦落到今天这种地步。
“然活罪可免,死罪难赦,若东吴和我们齐心协力北伐恐怕魏国早就被我等攻灭了,父亲和诸位老将军也不会带着遗憾而亡,所以相应的惩戒必须要有,否则不能彰显我大汉之威严。
所以在东吴灭亡后,寡人不但会将献帝刘协赐予的吴王爵位将降为吴侯以示惩戒,还会按照爵位继承制,将吴侯的爵位赐给孙策之子来继承,并非由孙权或者其子来继承爵位。
在爵位继承完后,孙策一脉立刻前往封地吴县生活,直系亲属在没得到调令时不许离开封地,否则扬州、吴郡行政长官可直接将其逮捕问罪。
至于剩下的孙氏族人则勒令他们同大军一并返回长安,然后再以家庭为单位将他们迁移到伊犁、日南、玄菟、乐浪等郡,让他们建设边疆以弥补之前犯下的罪责。
至于孙权一家,考虑到他年事已高,以及在大汉危难之时有过倾力相助的行为,就免去实边的惩罚在长安修养。”
说实话,刘禅的话让魏延和诸葛亮两人挺惊讶的,因为他提出的处置方法是他们从未曾设想过的道路。毕竟只要孙权开城投降,不管季汉方面是否愿意,为了收取人心都会善待孙权及其子嗣的。而最差的结果也不过是孙权以吴侯的身份被被囚禁在长安,但他的子嗣却能在江东好好生活。
毕竟不这么做以后季汉北伐中原时,有很多曾经为魏国效力的官员、武将、士族会因为害怕遭到清算从而同汉军死战到底。而这不但会让汉军出现很多无谓的伤亡,也会让攻灭魏国的时间被拉长。
不过将这些人留在江东迟早是个隐患,虽然会有人监视他们,但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的道理,而且一些不甘失败的人肯定会想方设法制造混乱以此来拖延季汉一统天下的进程。对此诸葛亮和魏延伤透了脑筋。
但没想到刘禅却提供了一个新思路,竟然用二十多年前孙权继位的合理性来作为突破点,让远离纷争的孙策一脉继承爵位,如此不管是江东士族,还是天下人都挑不出毛病,毕竟谁也不会去质疑孙策后代能不能继承爵位的合理性。
毕竟在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的宗教礼法下,当年东吴兄终弟及的确让人诟病不已,如今季汉帮助他们拨乱反正,相信不会有人来横加指责的,因为他们都是这条礼法的得利者。
如此一来,当吴侯的爵位有人继承,孙氏的血脉得以延续后,除了孙权的安危值得外人关注外,其他孙氏子弟的死活对江东士族们来说一点儿都不重要,因为他们想要的是季汉方面一个态度,是否会赶尽杀绝的态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