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子轩牵着顾婉卿的手一边逛一边到处瞧着。
顾婉卿突然用力扯了一下陆子轩的说道“轩子,你看那个。”说完,有指了指不远处的一个饭店,店门前的桌子上还摆着一盘像龙一样的菜。
陆子轩看了一眼说道“这个本地的名菜蟠龙菜呀!”
“蟠龙菜诞生于明武宗年间,得名于嘉靖登基之时,迄今已有约五百年的历史,其主要原料有鸡蛋、猪肉、鱼肉、葱姜等,菜品特色是色泽鲜艳、肥而不腻、肉滑油润,香味绵长。”
“蟠龙菜是钟祥地区人们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离不开的传统名菜,凡大宴必有“龙席”;其吃法在传承中也不断推陈出新:可蒸、煎、炒、馏,可做火锅、下面条、氽汤等。”
“这个蟠龙菜的历史渊源也是很浓厚的。”陆子轩一本正经的说道。
“蟠龙菜,既是美味佳肴,又有政治内涵,甚至还关系到帝位之争和江山更替。《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中有这样的记载:正德年间武宗朱厚照,因姓朱,生肖属猪,忌讳吃猪肉,曾一度敕令全国禁食猪肉。其堂叔朱佑杬所在的湖广安陆州(今钟祥)兴王府,为了变通执行武宗的禁令,发明了这种“吃肉不见肉”的食品。”
“据钟祥地方志记载:蟠龙菜始于明朝嘉靖年间。相传明朝正德十六年,武宗朱厚照驾崩无子继位,遗诏湖广安陆州做兴王的堂弟朱厚熜进京继承皇位。”
“朱厚熜从钟祥出发前,到老师钱定府上告别。钱定忙命詹多厨师办一桌宴席为其饯行。詹厨师心想皇帝登基,犹如飞龙腾天,便想做道菜以示庆贺。”
“詹厨师独出心裁选用鲜肉、绿豆精粉,加上各种佐料调制成馅,外用鸡蛋皮包裹起来,用大火蒸熟后切片摆成盘龙造型扣于盘中,吃饭时热气腾腾摆在席中央,活像真龙腾云驾雾一般。朱厚熜品尝赞不绝口,即赐名“蟠龙菜”。所以,蟠龙菜诞生于明武宗年间,得名于嘉靖登基之时,它在钟祥生产、食用的历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
“蟠龙菜还是御菜呢!相传明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无子继位,是遵奉“兄终弟及”之祖训,立湖广安陆州已故兴献王朱佑杬之子朱厚熜呢?还是立寿定王朱佑搘、汝安王朱佑梈呢?最后,由孝皇张太后主传懿旨,在将武宗的遗诏发往安陆州的同时,也给居住在德安的寿定王朱佑搘、卫辉的汝安王朱佑梈发了遗诏。三诏齐发,太后命三人先到为君,后到为臣。”
“朱厚熜接到遗诏一悲一喜一惊。悲的是皇兄晏驾新崩,啼泣号恸;喜的是奉遗诏即将恭膺大统,君临天下;惊的是安陆州距京城三千多里,德安和卫辉距京城仅数百里,以三千之遥对数百之近,何以先到?”
“正当他急得手足无措之时,卜师严嵩献计说:“唯世子假扮钦犯,稳坐囚车,方能日夜兼程,既无人敢阻,亦无人应接,不过二十日便可到京都。想那寿定王、汝安王,自以为路近无忧,必大张旗鼓,各地官员必争相迎送,二十里一小宴、三十里一大宴,如此定会延宕。”直说得世子手舞足蹈,为了当皇帝,也不在乎脸面好看不好看了。”
“忽然,他想到了坐囚车必吃那囚饭,囚粮粗食何以下咽?若不吃囚食,万一被人看出破绽,或故意作奸,或中途加害,不仅帝位付诸东流,即或身家性命难保。此语一出,举坐皆惊,大家认识到此一步举足轻重,不能不慎。经过磋商,于是给全城厨子下了一道谕令,命即刻进府连夜做出一种“吃肉不见肉”的菜肴,做得出来,重重有奖;若做不出来,满门抄斩!”
“全城二十多位厨子便于二更之内全部聚齐,尽数集于侧宫厨厅之内,因关系全家人的身家性命,人人不敢马虎,个个绞尽脑汁,怎奈题目太难,只有长吁短叹,眼看月过中天,时近四鼓,仍然没有个头绪。厨子中有个叫詹多的红案师傅新婚燕尔,忽遭这等冤祸,正伤心不已。他的妻子见他久出不归,怕他饿了,遂拿了几个蒸红薯让他充饥。詹多正为做不出“吃肉不见肉”的菜肴而烦脑,哪有心思吃红薯,俩人在推让中把红薯皮弄破了露出了白薯肉,詹多顿时眼睛一亮,大叫我有办法了。”
“众厨子围了上来,詹多如此这般地细说了一遍,厨子们听了拍手叫好。于是他们取白膘猪肉、精瘦肉与鱼肉等分剁成肉泥,用食盐、香葱、生姜为佐料,用淀粉鸡蛋调和均匀,在用红薯皮包裹蒸熟,其形同红薯,而实为肉肴,于是朱厚熜就靠吃“红薯”就食于囚车,登上了金銮宝座。”
“嘉靖二年,詹多厨师奉旨进京,再对“红薯”进行改进,做成了一尺半长,一寸半宽,七分半厚的圆筒,包裹的薯皮也换成了用鸡蛋黄和食用红色素调出的鸡蛋皮,蒸熟后切成薄片,盘于碗中,复蒸馏一遍,倒扣入盘,红黄相间,宛如龙形。如此一改,色、香、味俱佳,嘉靖更是钟情,正式定名为“蟠龙”御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