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南视察回来的赵清廉决定断供对河南三支起义军的供给。
他的下一个目标瞄准了——杭州城。
对,就是这个富饶得地方。
改稻为桑就是埋下的雷。
如今他只需要一心一意在这里布局一切就好。
凭借清朝如今的实力,其实还是能够被镇压的,即便到了道光年间,那样衰弱的国力之下,都能够镇压住太平天国起义,所以,他对于起义推翻清朝的统治的希望并不大。
起义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慢慢瓦解清朝的势力。
毕竟每一次起义,都优先用的八旗军。
一次次的战斗中最先消耗的也是他们。
将来的太平天国起义也是一样,虽然他们失败了,但使衰弱的清朝更加羸弱,把它拖向了更深的深渊。
太平天国起义,不光让腐朽的清朝王统治摇摇欲坠,更是扫清了清廷在南方各地的驻京,自该起义之后,清朝基本丧失对南方地区的绝对统治,开始无奈之下启用汉臣,训练汉八旗。
所以说,人不是一个馒头一碗饭吃饱的。
这酒也不是一天就酿成的。
自己会不断的制造起义,一步步把这个尚还有些余力的王朝,推向崩溃的边缘。
啪嗒~
走过来的老福看着自家老爷正在往火盆里丢着来自河南的信件,他也帮忙烧起来。
旁边放着一堆,都是白莲教,明教,和不良人三支起义军队伍的。
最近这三个家伙胃口越来越大了。
各种在信件里哭穷。
如果不是前些日子秘密去过河南考察一阵子,还真要被蒙在鼓里了。
“老爷,屋外有人找,是江浙的多隆。”
帮忙焚烧完信件的管家里老福小声汇报道。
多隆这个人老福并不了解,因为那次去江浙一行,老爷赵清廉没有带上它,不过从那家伙的语气神态,仿佛和老爷有着八拜之交似的。
尤其是……
嘴里刚开始一口一个恩人喊着。
有时候又喊‘义父’。
没错,喊自家老爷赵清廉叫义父。
一口一个,好不亲热和熟悉。
因为年纪缘故,可能乍一眼看,真可能是儿子了。
纵然荒诞,赵清廉却只能理解。
他所招纳的那个多隆,能够做出如此举动,不足为奇。
去到前厅。
赵清廉人还没到,脚步声却早已经被等候多时的多隆听见了。
多隆赶忙站起身子,迎过来。
“恩义父。”
三个字,包含了浓浓感情。
这赵清廉抄家之时提拔自己,有恩,所以一直成为恩人。
为了和恩人拉近关系,加上自己年龄上要小赵大人一轮,所以擅自认了干爹。
综上两条,这个‘恩义父’是最合适的,最贴切保守的了。
苦涩一笑的赵清廉也没有多纠正,只能无奈接受这个新得名号。
两人见面也没多闲扯。
既是利益两户连接起来的,自然也是谈论利益。
这一次多隆从杭州城千里迢迢过来,不光是人来了,还带来了银票五十万两。
无十万两银票,只是改稻为桑德一点蝇头小利。
后续随着越来越多的布匹纺织而成,变成一匹匹精美的布销给洋人,银子将会越来越多。
看着递过来的五十万两银票,赵清廉知道,从杭州赚取到的银子不会这么多,其中还有一部分绝对是眼前的多隆拿走了。
“大人办的好差啊。
有改稻为桑这个法子在。
就是源源不断地银子。
您拿四成走,我拿一成走,剩下的五成给朝廷。
谁都满意。
利国,利己啊。”
“就是不利民。”赵清廉饮了一口茶水补充道。
“说吧,杭州城的老百姓种植一亩桑叶,比种植一亩稻谷,能够赚多少银子?你和当地官员让了几成利给他们?”
纵然杭州每次给给朝廷关于改稻为桑的汇报都是美仑美奂,百姓安居乐业,官员守法爱民。
但都是一纸空文。
为了利益,从来都是暗箱操作。
百姓的苦,只有百姓知道。
杭州的官员一定会为了自己利益更大化,用尽手段。
朝廷方面的五成需要保证,他们那些吃剩下的人,为了能够利益更大化,自然只能下手老百姓。
多隆一个奸笑:
“大人料事如神呐,还是瞒不过大人。
改稻为桑好是好,就是利润太大,下官馋的慌啊,杭州的官员也都馋的慌。
刚开始,百姓每一亩桑田可以获利五两银子,如今只有二两银子了。”
赵清廉眉头一皱,这二两银子和种地几乎相差无几。
之前的杭州老百姓种地能够吃些粮食,现在他们没有粮食种植的桑叶,只能用每亩利润二两银子去粮店购粮,正如自己所料想的那样,料想的事情发展方向发展。
“嘶,怎么了大人,是剥削的不够吗?
是啊,秋后了,也该苦一苦他们了。”
多隆感叹道。
赵清廉没有回应,他想要起义,更多的起义,没有起义没有流血没有牺牲,何谈推翻清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