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六九书屋!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六九书屋 > 历史 > 重生成为末代皇帝 > 第165章 重臣抵京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凌晨六点的天津火车站笼罩在薄雾中,铁轨在微弱的灯光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

郑孝胥裹紧了身上的青灰色长袍马褂,呼出的白气在晨光中氤氲消散。

他站在月台边缘,脚步焦急叩击地面的声响在繁忙的站厅里更加嘈杂。

两个仆人垂手站在郑孝胥身后,一个双手提着藤编行李箱,另一个一手攥紧牛皮公文包,一手提着箱子。

郑孝胥胸前的银表链在晨曦中微微发亮,他第三次掏出怀表时,终于听见了远方传来的汽笛声。

"老爷,车快到了不必心忧。"年长的仆人低声提醒。

郑孝胥没有回答,只是眯起眼睛望向铁轨尽头。

片刻后蒸汽机车的身影逐渐从雾气中显形,像一头苏醒的钢铁巨兽喷吐着白烟。

他想起了一个多月前决绝离京时的情景,那时的火车还是满载着自己的失意落寞,如今京津铁路却已成了自己壮志意满,为了皇室一展抱负。

"这是最后一段铁路了。"他突然开口,声音轻得像是自言自语,"今日午时便能到前门。"

年长的仆人会意地点点头,附和应道,是啊老爷!

他们都知道这句话的分量——从上海到南京再到天津再到北京,不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意味着自家老爷要再次一展抱负,为皇上尽忠!

从自家老爷安排管家安排行程,便是紧锣密鼓,从安排每趟火车转换,严格控制时间间隙购买车票。这一路都是紧赶慢赶,没有半点懈怠。

护送行李的两个仆人,都是提前带着行李到达沪上火车站。

自家老爷更是参加完张謇老爷的聚会,次日一早便匆匆赶来汇合,更是轻车简行,只随身携带了重要的公文,便登上开往北京行程的火车。

根据历史资料,1912年时从上海坐火车到北京需要约50至60小时(即2天半到3天)。

分段铁路与换乘耗时:当时京沪铁路尚未贯通,需分三段运行: 沪宁铁路(上海→南京) 津浦铁路(天津→浦口,南京北岸) 京津铁路(北京→天津)。

火车无法直接过江,乘客需在南京浦口下车,换乘渡轮横跨长江(耗时约3小时),再于对岸重新登车。

车速缓慢:列车平均时速仅30-40公里。

因此1912年从沪上到北京的火车旅程是一场长达2.5至3天的颠簸之旅,受制于长江阻隔、铁路分治与低速技术。

这是他们主仆三人克服种种不适,坚持赶路未做稍稍停歇这才能提前半日抵达。

年轻的仆人听不懂这弦外之音,只顾着踮脚张望越来越近的列车。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由远及近,震得月台地板微微发颤。

郑孝胥整了整衣襟,从口袋里摸出一副玳瑁眼镜戴上。火车喷着蒸汽在月台前缓缓停下,车门打开的瞬间,他闻到了熟悉的煤烟味混合着清晨的凉意。

站台上来来往往站着众多提篮小贩和穿长衫的旅客,或是大量剪掉辫子,穿起新式服装的百姓。

郑孝胥注意到角落里有个穿着整洁,眼神精明的男人在偷偷打量他们,当即冷笑一声。那窥视者似乎察觉到目光,慌忙转身走开了。

随着大量的百姓旅客,登车检票。

郑孝胥领着两个仆人提着行李,径直走向一等车厢。

郑孝胥站在一车厢列车外,检票员手持一盏铜制小灯,灯光在昏暗的月台上摇曳。

他微微颔首,从衣袋里抽出两张车票递上。检票员凑近灯光,就着跳动的火光仔细核验,油墨印着的"天津至北京一等车厢"字样清晰可辨,又瞥了一眼三人装束,便将票据交还,略一欠身放行。

"上车吧。"郑孝胥率先登上车厢,仆人们紧随其后。

列车启动时,他掀开窗帘一角,看见月台上最后一个铁路工人正挥动信号旗。

两个仆人紧随其后,年长的那个提着藤箱,年轻的背着包袱,步伐稳妥地踏上车厢的列车台阶。

木制的车厢门吱呀一声开启,扑面而来的是混杂着煤烟、皮革与木头的气味。

包厢是一等舱的,装潢虽不奢华,却也整洁考究。深棕色的皮质座椅,黄铜窗框,地毯虽已有些磨损,却仍能看出原先的华贵。

年长的仆人将藤箱轻轻放在行李架上,又取出随身的布巾擦拭了座椅扶手,这才请主人入座。年轻的仆人则将郑孝胥手中的小件行李接过来,一一归置妥当,连那柄常不离身的油纸伞也找了稳妥的角落放置。

待一切安置完毕,年长的仆人退后半步,垂手而立,轻声道:"大人,行李都已安置妥当。"

郑孝胥微微颔首,在窗边的座位上坐下,推开车窗半寸,让清晨的凉风拂进来。蒸汽机车已开始缓缓启动,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由远及近,车身微微震颤。

他望向窗外,月台上的灯火渐次后退,月台执勤的巡警身影模糊,最终化作一抹暗色,消失在晨雾中。

仆人静静等候吩咐,年轻的那个甚至不敢随意走动,生怕惊扰了主人的思绪。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