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后的岐仁堂,铜炉里的艾绒飘着淡香。岐大夫坐在藤椅上,手里翻着《脾胃论》,目光停在"脾胃虚则九窍不通"那行字上。窗外的老槐树落尽了叶子,枝桠间漏下的阳光,在青砖地上投出细碎的光斑。
"岐大夫!"药童阿明的声音带着焦急,"快来看看这位大姐!"
进来的女子裹着厚厚的羽绒服,脸色苍白如纸,双手捂着腹部,额头上沁着冷汗。"我叫李芳,"她声音发颤,"从上周开始,一吃东西就吐,喝水都能吐出来。脚冷得像冰块,可嘴里又干得冒火......"
岐大夫扶她坐下,指尖搭在她腕脉上。脉象沉缓,像冬天结了薄冰的溪流。"大便怎么样?"他轻声问。
"不成形,"李芳摇头,"每天三四次,黏糊糊的。"
岐大夫掀开她的羽绒服,按压她的胃脘部:"这儿疼吗?"
"隐隐作痛,"李芳皱眉,"吃点热粥能缓一会儿,可吃凉的就更难受。"
岐大夫看了看她淡红的舌质和薄白的舌苔,又望向窗外的寒风:"这冬日的寒气,顺着你的脚钻进脾胃了。《黄帝内经》说'脾主四肢',你的脾阳被寒邪困住,就像被冰雪冻住的土地,运化不动食物,胃里的热气散不出去,就像蒸笼里的水,越积越热。"
李芳搓着冰凉的手:"那我这到底是寒还是热?"
"脾寒胃热,"岐大夫解释,"就像锅里煮着冰水,底下烧着火。脾寒是根本,胃热是表象。你是不是经常吃冷饮?"
"唉,"李芳叹气,"我在奶茶店上班,每天对着各种冰饮,忍不住就喝几杯。"
"这就是病根了。"岐大夫翻开《伤寒论》,"仲景说'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你脾胃本来就虚,再被冰饮一激,脾阳更弱了。胃里的热气散不出去,就往上冲,所以口干、呕吐。"
他提笔写方:"用理中汤温脾阳,加黄芩清胃热。干姜就像太阳,化开脾里的寒气;白术和党参补脾气,让脾胃有力气运化;黄芩像扇子,扇走胃里的热气。《神农本草经》说干姜'主胸满咳逆上气',黄芩'主诸热黄疸',正好对症。"
李芳接过处方,看着"干姜10克,黄芩6克",有些犹豫:"这两味药一热一寒,不会打架吗?"
"这叫寒热并用,"岐大夫笑了,"就像冬天生炉子,既要添柴让屋子暖起来,又要开窗透气,免得憋出热气。脾寒得温,胃热得清,两者兼顾,脾胃才能调和。"
阿明抓药时,李芳盯着药柜上的《本草纲目》问:"这黄芩真能清胃热?"
"黄芩入胃经,"岐大夫解释,"《本草纲目》说它'治胃火牙痛',你胃里的热气,它能降下去。不过量不能大,不然伤了脾阳。"
三剂药下去,李芳再来时,呕吐减轻了,脚也没那么冷了。岐大夫在方子里加了茯苓:"茯苓能健脾利湿,让你大便成型。"
又过了一周,李芳进门时,脸上有了血色:"岐大夫!我能吃半碗粥了,脚也暖乎了!"
岐大夫再诊脉,脉象比之前有力了些:"脾阳在恢复,但还得巩固。"他调整了处方,干姜减到6克,黄芩减到3克,加了陈皮理气。
"记住,"岐大夫叮嘱,"冷饮得戒了,平时多喝小米粥,里面加些生姜片。《脾胃论》说'饮食不节则胃病',脾胃就像娇弱的幼苗,得细心呵护。"
李芳走后,阿明问:"师父,为啥这病要先温脾再清热?"
岐大夫指着窗外的老槐树:"你看这树,根扎在土里,要是根被冻住了,枝叶再茂盛也没用。脾就是人的根,脾阳足了,胃里的热自然散得开。就像太阳出来,冰雪化了,溪流自然通畅。"
冬至那天,李芳拎着一袋红薯来致谢:"岐大夫,这是我自己种的,您尝尝!"她的脸色红润,脚步轻快,全然不见初来时的虚弱。
岐大夫接过红薯,笑着说:"这红薯补脾益气,正适合你。记住,脾胃是后天之本,得年年养护。"
暮色渐浓时,岐仁堂的灯又亮了。那些关于脾胃寒热的故事,就像铜炉里的艾香,随着穿堂风,飘进了老城的每一个角落。老槐树枝桠上的积雪,在月光下闪着银光,仿佛在见证着岐大夫用温热的中药,化开了一个个被寒湿困住的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