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六九书屋!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六九书屋 > 历史 > 玄德公,你的仁义能防弹吗? > 第156章 舆图奉玺·归命炎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6章 舆图奉玺·归命炎汉

汉中,刘基中军大帐。

帐内陈设简朴,唯有一张巨大的山川舆图悬挂正中,上面朱笔勾勒的进军路线如同狰狞的血痕,直指成都。刘基端坐主位,玄色常服衬得他眉目愈发深沉。张辽、徐晃侍立两侧,帐内气氛肃杀,落针可闻。

帐帘掀开,诸葛亮的身影出现在门口。他依旧是一身洗得发白的葛巾道袍,面容清癯,长途跋涉的疲惫刻在眉宇间,唯有那双眼睛,依旧深邃如渊,带着洞悉一切的平静。他身后只跟着两名侍从,步履沉稳地走入帐中。

“蜀汉丞相诸葛亮,见过大司马。”诸葛亮拱手,声音平稳,听不出情绪。

刘基的目光落在诸葛亮身上,锐利如鹰隼,带着审视,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这位名动天下的卧龙,终究是走到了这一步。“孔明先生远来辛苦,请坐。”刘基抬手示意。

诸葛亮并未立刻落座,他站定,目光直视刘基:“亮此来,非为叙旧,只为两事。”

“愿闻其详。”刘基身体微微前倾。

“其一,止戈安民。”诸葛亮的声音清晰而坚定,“蜀中连年征战,民力凋敝,十室九空。亮恳请大司马,罢汉中兵锋,勿使巴蜀再遭兵燹,生灵涂炭。”

刘基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先生当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蜀地,乃华夏一隅。”

“亮知。”诸葛亮坦然道,“故有第二事:保刘氏宗祀。陛下乃汉室苗裔,中山靖王之后。若大司马愿存汉家一脉香火,保全陛下性命与宗庙祭祀,则蜀中军民,必感大司马仁德,归心向化。”

帐内一片寂静。张辽、徐晃屏息凝神。保全刘禅?这不仅是给刘禅一条生路,更是给蜀汉政权一个体面的终结,避免玉石俱焚的惨剧。

刘基沉默片刻,目光扫过诸葛亮平静却隐含坚持的脸,缓缓开口:“可。”

一个字,重若千钧。

诸葛亮眼中微不可察地闪过一丝释然,但随即被更深沉的凝重取代。他继续道:“蜀地官吏,多循吏能臣,熟悉地方民情。亮请大司马量才录用,择优留任,以安蜀地人心,保一方安宁。”

“可。”刘基再次点头,“凡无大恶,愿为新朝效力者,皆可留任。”

“蜀中百姓,久经战乱,困苦不堪。”诸葛亮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亮恳请大司马,仿关中旧例,免蜀地十年赋税,使其休养生息,恢复元气。”

十年免赋!这几乎是掏空新朝在蜀地收益的请求!张辽、徐晃忍不住微微动容。

刘基深深看了诸葛亮一眼。这位丞相,即便在穷途末路,依旧在为蜀地百姓争取最大的喘息之机。他沉吟片刻,最终颔首:“准。蜀地免赋十年,与民更始。”

诸葛亮紧绷的肩线终于微微松弛,他深深一揖:“大司马仁德,亮代蜀中百万生灵,谢过。”他直起身,从袖中取出一卷帛书,“此乃蜀地山川形胜、郡县户口、府库仓储之详录,并…都江堰历代修缮之法与历年水文记录。”他双手奉上,“蜀地之利,首在水利。都江堰维系成都平原千里沃野,其法精妙,关乎万民生死。亮愿以此献于大司马,望大司马善用之,保蜀地永无水患。”

都江堰治理技术!这才是蜀汉真正的、无形的政治遗产!诸葛亮以此作为最后的筹码,为蜀地争取一个平稳过渡的未来,避免技术断层导致民生凋敝。这份用心,深沉如海。

刘基接过帛书,入手沉重。他自然明白这份图纸的价值,远胜千军万马。他郑重收起:“先生放心,此利国利民之器,孤必善加维护,使其永续。”

诸葛亮点了点头,不再多言。该争取的,他已尽全力争取。剩下的,便是那无法回避的仪式。

三日后,汉中受降台。

高台之上,刘基玄袍玉带,按剑而立。台下,刘基大军甲胄鲜明,刀枪如林,肃杀之气直冲霄汉。

一队素白的身影,自南面缓缓而来。为首者,正是蜀汉皇帝刘禅。他脱去了帝王冕服,仅着一身素白布衣,面色苍白,眼神空洞,在关平、张苞(二人皆着素甲,神色悲愤而复杂)的护卫下,一步步走向受降台。他的身后,是同样身着素服的蜀汉文武百官,个个垂首肃穆,步履沉重。

诸葛亮走在刘禅身侧,神色平静,目光却深邃地望向高台之上的刘基。这一刻,他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又仿佛背负了更深的寂寥。

刘禅走到台前,脚步虚浮。他抬头望向高台上那个威严的身影,嘴唇翕动,最终在诸葛亮平静目光的注视下,缓缓屈膝,跪倒在地。

“罪臣…刘禅…”他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颤抖和屈辱,“率…率蜀汉君臣…归顺大司马…天命所归…不敢违逆…”

随着他的跪拜,身后蜀汉文武百官,包括关平、张苞,亦齐刷刷跪倒一片。黑压压的人群,无声地宣告着一个政权的终结。

刘禅颤抖着双手,从身后内侍捧着的托盘中,取过两样东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